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每一场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纳粹德国的装甲师。早期的战斗中,德国依靠快速机动的轻型坦克,而在后期,他们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则成为了关键的战力。这些装甲单位帮助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取得了无数辉煌的胜利。然而,任何一支成功的装甲师,除了依赖强大的坦克之外,步兵的支援同样至关重要,装甲师亦不例外。
这些步兵部队,专门为支援装甲部队而存在,往往与坦克部队同行,提供关键的掩护和支持。我们称这些步兵为装甲掷弹兵。其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在装甲师的先锋部队中,这些步兵通常乘坐装甲车辆,与坦克一同进入战斗,迅速与坦克配合,以确保坦克能够顺利突破敌阵。这些步兵的职责,不仅仅是作为坦克的护卫,更是为了让坦克能够更有效地推进。那德国的装甲掷弹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展开剩余81%如果要追溯装甲掷弹兵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二战时期,德国之所以能够发动令人生畏的闪电战,实际上与他们深厚的军事传统密不可分。早在普鲁士时期,德国军队就已经深知机动性是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从腓特烈大帝时代起,普鲁士军队就将机动战术付诸实践,通过提升部队的机动性,成功击败了人数众多的敌军。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似乎让这一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堑壕战的出现让战局变得僵持不下,德国的机动战术似乎也被迫中止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放弃了这个理念。相反,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许多新的技术和战术发展为德军的机动战术复兴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在一战后,《凡尔赛条约》限制了德国的军队规模,这使得德军高层更加迫切地寻求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技术创新。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推动者便是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看到了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潜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并未充分认识到坦克的战略价值,这也成为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古德里安着力推动坦克的发展,并提出坦克必须具备更高的机动性,而不是单纯强调防御力。坦克可以通过快速打击敌方指挥系统和后勤补给线,扰乱敌军节奏,而步兵则可以紧随其后,清理残敌或帮助坦克排除障碍物。
这些新战术的提出,结合了机动性和步兵支援的双重需求。1939年和1940年的战争中,德国装甲掷弹兵的作用开始显现,特别是在与坦克协同作战时,他们的步兵训练更加专业,装备也变得越来越精良。然而,单纯依赖卡车运送步兵在战场上已不再足够。卡车的越野能力差,且在开阔地带容易受到敌人攻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研制出了一种轻便且适应越野的半履带装甲车——Sd.Kfz.251,这款车辆表现优异,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越野性能,还能携带10名步兵,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起初,这些步兵被称为“Schützen”,意味着普通步兵,和其他步兵部队没有太大区别。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德军逐步认识到这些步兵在装甲部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支援坦克战斗时,他们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初期,这些部队通常以团的形式出现,配备有半履带装甲车和卡车。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德军开始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组织结构,直到战争后期,德国甚至将这些部队从团级编制扩展为师级单位。
在这些装甲掷弹兵的训练中,严格性不言而喻,因为他们不仅仅要适应常规步兵的作战,还需要掌握更多针对坦克支援的战术。战斗中,装甲掷弹兵的主要任务是紧随坦克,清理敌方残余力量或协助坦克排除战场上的障碍。由于他们的装甲车拥有更好的机动性,掷弹兵在战场上有时必须在坦克直接进攻时灵活运用战术,选择何时隐藏,何时下车进行步兵作战。
1942年7月5日,德国军队为这些步兵部队赋予了一个新名称——“Panzergrenadiere”(装甲掷弹兵),这一名称不仅仅是为了彰显他们在装甲部队中的特殊地位,也让他们在指挥体系中有了更明确的归属。随着战事的发展,装甲掷弹兵的数量大幅增长,特别是在1943年6月23日,德国在东线的损失使得他们不得不对原有装甲部队进行重新分类,以便最大化地调动现有资源。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在后期的装甲掷弹兵部队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特别是在1944年,随着资源的严重短缺,新的装甲掷弹兵部队的训练变得越来越简化,缺乏经验的新人填补了部队的空缺,装备和弹药的供应也大大减少。这导致装甲掷弹兵的战斗力在后期逐步下滑。
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装甲掷弹兵的作用也随之减弱。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期间,装甲掷弹兵的基本理念一直没有改变——他们始终是与坦克密切协作的精锐步兵部队。这一理念对后来的现代步兵部队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步兵部队之所以装备步兵战车,正是因为二战德国装甲掷弹兵的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东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