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的中医药文化版图上,“土将军”膏药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新建区更是家喻户晓。2019年,“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入选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土将军”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老字号品牌。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其跨越百年的传承与坚守,以及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的探索。今天,让我们走进新建区松湖镇仙亭村,了解江西省老字号“土将军”膏药炮制技艺。
膏药制作技艺传承140余年
6月19日,走进新建区松湖镇仙亭村——“土将军”膏药发源地。临近黄昏,“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南昌好人”余红岗正坐在院子里,一边碾药,一边向身旁人讲解中药炮制技艺。
余红岗介绍,“土将军”膏药的历史可远溯至宋代。彼时,余红岗的祖上便肩挑担子走村串巷,运用中医技艺治病救人。至明朝万历年间,其先祖余时鸣创办“易医堂”药铺,开堂坐诊,将家传的行医技艺与膏药制作方法进一步发扬光大。1879年,清光绪年间,余国声作为家族中医技艺的重要传承者,得祖上传授中药炮制技艺。为统一字号,他将“易医堂”改为“土将军中药铺”,正式创立“土将军”字号。谈及“土将军”之名的由来,余红岗介绍,“土”字源于祖上数百年行医,隐于民间;而“将军”则是因为祖上敬仰清初武将余门拳先师余克让,故将中医膏药命名为“土将军”。
展开剩余71%据介绍,自余国声起,“土将军”膏药的制作技艺历经140余年传承。如今,余红岗、余斯青兄弟俩作为第六代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医技艺,他们不仅继承了祖辈的医术,更传承了那份对中医药文化的执着与热爱。因“土将军”膏药对跌打损伤、肩颈腰腿痛等病症的显著疗效,深得百姓认可,成为当地中医药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39味中药18道工序成就一贴膏药
碾药结束后,余红岗又来到药柜前开始称量各种中药,一小撮藏红花、一把鸡血藤、一点川芎……他称重非常认真,严格控制各种中药的用量。
称重结束,余红岗说,“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独特而严谨,“制作膏药繁琐且时间长,来不得半点马虎,要耐得住寂寞。”他表示,“土将军”膏药采用了藏红花、鸡血藤、干姜、红花、当归、骨碎补、石菖蒲、羌活、威灵仙、大活血、伸筋草、三七、川芎、钻山风等39味中药,需经过“选料、分类、配伍、称重、粉碎、过筛、萃取、浓缩、炼油、炸药、升华、下丹、收膏、祛火毒、祛燥邪、启封、摊涂、封装”等18道工序精心炮制,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传承人的智慧与匠心。
据介绍,在药材选取上,“土将军”膏药使用的药材会依据不同时节,采集草木根茎叶等不同部位,以确保药材的药性达到最佳状态。制作膏药的39味中药原材料中,藏红花、三七等均为精心挑选的优质药材,其中部分本地特有的药材更是“土将军”膏药疗效独特的关键所在。
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制作工序后,“土将军”膏药就顺利制成了。制成的“土将军”传统黑膏药具有明如镜、黑如漆、亮如晶的特点,其穴位敷贴技术治疗伤筋病的中医疗法,通过对症辨证选穴,刺激神经末梢,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效果。
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统思想
为了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余红岗、余斯青兄弟俩打破了祖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余红岗将“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以及特色诊疗技术传授给女儿,为家族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他们还对外开设“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及特色推拿技术传承班,吸引众多热爱中医的人才前来学习。
为了让“土将军”膏药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兄弟俩四处搜集古籍、物件等历史资料,积极申请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品牌。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被列入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土将军”商标被江西省商务厅评定为江西省老字号品牌。
余红岗、余斯青还联合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了江西省土将军中医药科技研究院,加强“土将军”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促进成果转化,打造江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
余红岗表示,他们将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企业,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医药文化,提升“土将军”膏药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探索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和康养服务,让“土将军”膏药成为展示江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
正如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所长蒋力生在《百年土将军》一书的序言中表示,“土将军”作为余氏伤科的生态标本,其百年沧桑与中医兴衰命运,不仅表征了中医药技术的顽强生命力,也昭示优秀文化遗产的不朽价值,“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一定能传承发展得更好。
来 源:南昌晚报
发布于:北京市东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